“金用火试,人用钱试。花钱多少最能看出男方的诚意!啥都简办,传出去我这老脸往哪儿搁?别人家都是要这要那,凭啥俺闺女就白送?”两年前,沈丘县卞路口乡老张家大女儿定媒,村干部向他提出红事简办时,老张“寸步不让”。没办法,男方只好又买车又盖房,借钱买三金、下彩礼、摆酒席……硬撑着把媳妇娶回了家。不过,外债欠了10多万。
可不久前,二女儿出嫁,老张一分钱彩礼没要,事办得简单又朴素。“嫁闺女不是卖闺女!花钱越多,男方负担越重。不能像大闺女那样了,过了门就得还债,受穷又受气。”老张说,“老百姓过日子,要那份虚荣干啥?闺女能在婆家直起腰杆过日子,比啥都强。”
短短两年,老张前后思想观念的“180度大转弯”,是沈丘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缩影。
大操大办——
“结不起婚,死不起人”
不知从哪年开始,在豫东地区,下彩礼开始流行“一动不动”的说法,“一动”指10万元以上的小轿车,“不动”指到县城买房或者在农村新盖两层楼房。彩礼钱从多年前的“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涨到“六万六”“八万八”,甚至是“万紫千红一片绿”。
彩礼重,婚礼也不能省着。每逢好日子,迎亲车辆在路上排成长龙,浩浩荡荡几十辆;婚纱摄影、婚礼主持、婚庆摄像等,一样不能少;婚宴大都请厨师做或直接去饭店,一人结婚,全村参加。一场红事办下来,普遍花费在30万元左右。很多人掏空了家底,甚至有人外债高筑,沦为了“隐性贫困户”。
白事的花费也“水涨船高”。有人讲起过去的一个事例,卞路口乡王庄村一位老人去世,从守灵行孝到出殡送葬,几乎全村出动,前后搞了五天,花费8万多元不说,一家人都累病住院了。
不少群众感慨:“结不起婚,死不起人。”
“老大难”——
“‘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
风俗是表象,根子是人的思想。在农村,红白事讲排场是多少代人沿袭下来的,有其深厚的心理基础。
在走访中,有群众表示,“结婚、死人一辈子只办一回”,不想简办留遗憾。也有群众说,彩礼高是因为“婚后女方家少了一个劳动力,男方就该用彩礼去弥补”。
该县王庄村的曹大娘这种思想就曾经比较严重。前年,女儿出嫁的当天,曹大娘趁机又跟男方加了1.8万元的“上车礼”,男方不给的话,不许女儿上车。逼得准姑爷直哭,可最终还是同意了:“二十四拜都拜完了,哪差这一哆嗦。”
实际上,更多的群众对陈规陋俗内心是反感的,可谁都不敢“捅破那层窗户纸”,只好被动追随。该县北城办事处的王进常年在上海打工,思想相对开放,与邻村姑娘自由恋爱多年,2015年他提出旅游结婚。可最终还是“缴械投降”了。王进说:“我打心眼里不想大办,可两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问得我都受不了。”
移风易俗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它包含着人情、面子、观念等诸多因素。“老”在千年遗风,“大”在千家万户,“难”在除旧布新。
堵疏结合——
“重在宣传引导,贵在坚持不懈”
移风易俗,除了政府出台文件,还要把“红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写进村规民约,定出具体标准,由各村红白理事会去执行。“俺村现在不论谁家办事,都由理事会统一管理。烟、酒、菜、用车等各项花费都不能超标,否则,理事会不派人到场!”杜庄村村民杜华说。
一边改陋习,一边还要树榜样。移风易俗,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各乡镇都划出“硬杠杠”,比如:领导干部办红白喜事要到纪委和组织部备案,随礼最高不超过200元、酒席最多不超过20桌等等。“党员干部办红白事有了规定,人情负担减轻了不少。”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沈丘县还广泛开展了评选“好儿媳”“好公婆”以及“文明户”等活动,用身边事引导身边人。“在过去,如果老人丧事办小了,总怕别人说不孝顺。现在大伙都明白了,生前厚养才是真孝顺。”在走访中,县城居民王磊深有感触。
移风易俗,除了“破旧”还得“立新”。大力提倡旅行婚礼、集体婚礼,放飞爱情鸽、种植爱情树,既节俭又浪漫。清明祭扫,提倡以献花、植树代替过去的爆竹、纸钱,提升环保理念。
现在,群众已尝到了移风易俗的甜头。周营乡农民谢辛凌说:“过去一年挣的钱,一大半用到‘人情份子’上了,咋会不穷?现在好了,红白喜事都提倡简办,省心又省钱。”
抽样调查显示,2017年沈丘县农村操办红白事费用普遍降低1/3。(通讯员 黄海涛 辛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