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人 做好人 周口市大型社会公益网站

公益组织

周口社工

公益新闻

职工志愿者

公益活动

好人展播

志愿者

扶危助困

最美评选

公益影展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周口新闻
沈丘:传统工艺绘出乡村振兴好“钱”景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9-1-22 点击次数:5570
0

隆冬时节,在河南省沈丘县石槽集乡涂楼村,记者见到三五个妇女围坐在一起,手执绣布飞针走线,绣布上渐渐呈现出精美的图案。

“这些刺绣品将出口到英国、芬兰等国家。”石槽集乡乡长董启超告诉记者。

沈丘县位于豫皖交界处,是革命老区,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近几年来,该县为让传统手工艺得以传承和发扬,相继制定优惠政策、举办技术培训班和交流会、开展技能大比武,并与落户本县的卖货郎、O2O农村淘宝项目联合,助力编织、顾家馍、刺绣、绘画等30多种手工艺产品焕发活力,绘出了乡村振兴好“钱”景。

打粉皮盖起两层小洋楼

“小粉皮圆又圆,娶媳妇盖楼不作难。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日子比蜜甜!”这是该县杨庄村村民杨井业自编的顺口溜。

今年69岁的杨井业原本家境贫寒,这几年靠加工粉皮,不但娶了儿媳妇,还盖起了两层小洋楼。

杨井业所在的杨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粉皮加工专业村,村里做粉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村民改造、建设加工粉皮工棚107个,建起了3个半自动化生产车间,使粉皮加工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寒冬时节正是粉皮销售旺季,这里一个个制作粉皮的工棚里炉火正旺,村庄内、田野中到处是晾晒粉皮的场景。村里从事粉皮加工的村民达500多人,年产粉皮30多万斤,纯收入突破300万元。

农闲编织助村民增收

在该县李老庄乡小彭庄村,71岁的李树明老人正在编筐。见到记者,老人仔细地介绍他各式各样的编艺“宝贝”。

“三个筐能挣40元,油盐酱醋不作难。”老人笑着说,他一天能编织三个筐,每个筐能卖20元,去掉本钱能赚40块钱。

李树明老人所在的小彭庄村有2000多人,有300多年的编艺历史了。“以前,大伙用荆条、柳条、竹子等原料,靠编艺满足温饱,现在这门手艺已经成了村民的致富路和乡村振兴的‘取款机’。”石槽集乡党委书记于燕告诉记者,以小彭庄村为中心,周边从事编艺的村民年轻的十几岁,年纪大的七十多岁。他们农忙耕作,农闲编织,户均增收2万余元。

豆腐米酒香飘四方

在该县周营镇欧营行政村,正在加紧制作豆腐皮的欧贵华告诉记者,他家祖辈5代加工豆腐皮。目前,家里盖上了小别墅,家里的轿车档次实现了“三级跳”。乡亲们加工的豆腐皮畅销豫皖等省市大中城市。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2万多元。

与欧营村相邻的马营村,做大做强米酒传统产业,引导村民向北京、天津、西安等大中城市拓展销售市场,仅此一项,年收入高达1800余万元。

年关已近,在该县老城镇南关村夏湾自然村,顾家馍的香味儿扑面而来。顾家馍是四百多年前该村一个叫顾二别子的人发明的,面粉采用老酵头发酵,馒头呈葫芦状,经过防霉防裂处理和多道复杂工序,口感筋道甜美,入口津甜香醇,回味绵绵不绝。

据悉,该县在致力打造传承老工艺“百年老店”的同时,加强传统老工艺“非遗”上报工作。目前,青三彩、玉文化等11个传统老工艺项目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金贵、李敬伟、窦忠高等14人荣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光明日报记者 丁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向灵)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1日 10版)

上一条: 我市安排部署春节期间开展乡土人才联络和回归工作
下一条: 鹿邑一老人冬夜倒在路边,看看民警们咋做的
 
最新资讯
推荐文章
图片文章
扶沟:见义勇为伸援手 英勇善举暖人心
项城市:“花姐”爱心帮残、助推梦想实现
周口联众社工:寒冬送棉衣 老兵讲回忆
周口正能量:广告商会助力川汇义警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意见

营业执照 电话:18039538111 本网站转载周口区域好人好事。 官方QQ:921300721 地址:周口市七一路东段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 豫ICP备17015272号-2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197 Copyright 2013 Powered by 周口好人好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