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这个小小的、圆圆的饼显然比家里蒸的大馒头有吸引力多了!它闻起来有麦香,撕开一层层(正符合它被“压缩”后的品相)吃起来甜滋滋,嚼起来有韧性。哼唧几声,还能让母亲用透亮的油菜籽油给炸得两面金黄酥脆,夹着当年最爱的辣条、山楂片,大快朵颐一番!压缩馍自带回甘,越嚼越甜,它麦香浓郁,带着小麦粉特有的味道,一直萦绕在心头。
一种地方小吃的存在和火爆,必有其深度原因。国人素有“舌尖上的中国”之说,惯以省份来划分美食和地方小吃。而风俗习惯和地理气候,对地方小吃的形成又格外重要。
“压缩馍”所采用的面粉是小麦粉,也就是小麦磨出来的粉。由不同地域生长的小麦而产生的不同质地的面粉,它们的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越高,筋劲越强,做出来的面食越有弹性和嚼劲。
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农高区所在地,周口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80亿斤左右,素有“国家粮仓看河南、河南粮仓看周口”之誉。所以,育好种、种好地、多打粮,让“中国碗”多盛“周口粮”,是周口儿女的朴素愿望,也是周口作为“中原粮仓”的使命担当。
春风拂过麦苗香,欢声笑语田垄上。在希望的田野,在春天的周口,小麦正悄然分蘖拔节!这里的每一粒小麦,都历经秋、冬、春三季8个月240多天的生长。每到麦收季节,它们是田野上最耀眼的光芒,用无数沉甸甸的麦穗,展示着周口这个“产粮大户”的底气。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道美味,往往浓缩了千百年的人类饮食历史,折射的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的经济、文化、科技,还有文明进步的成果。它们大都会经历萌芽、发展、稳定、创新等阶段,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态。
“压缩馍”这个兴盛于周口淮阳的地方小吃,虽然来历并不久远,也就是20世纪机器代替人工生产的八九十年代。由于使用了优质的周口小麦粉,采用了饼干制作工艺,而富有嚼劲,口感不错,同时也因物美价廉而被市场认可。
正如它的一句谚语“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寄托了当时人们对孩子能“考大学”的美好盼望,是真正属于平民百姓的文化。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使用者、传承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因此,它来源于普通生活,并根植于老百姓心中,最终作为依存于太昊陵庙会而繁荣发展的一种小食品,被四面八方赶来淮阳祭祖祈福的百姓所接受和热爱。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家乡的一切都让人亲切和舒服,一种地方小吃更是承载了我们成长的岁月与满满的回忆。
逛千年庙会,赏非遗展演,游羲皇故都。随着第十三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拉开帷幕,太昊陵前的伏羲文化广场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行走其间,熟悉的压缩馍味道扑面而来,还有许多商户忙着直播,通过互联网把有着精美礼品包装的“压缩馍”发往全国各地。这个曾经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吃,又在流量的加持下被赋予新的意义。
这时,有商家热情地递给我一个品尝,我接连吃了几口,味道似乎比小时候更为香甜。此刻,我眼前的“压缩馍”仿佛变成田野里的片片麦浪,摇曳着憧憬着未来十年、百年、千年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