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市体育馆“文旅集市”,传统麻绳编织的提包、团扇、首饰盒等文创产品引得观众驻足赞叹;在界牌街李春红的非遗工作室里,“周口大铁牛”“三川交汇”的纹样在团扇上渐次成型。

用一根根质朴的麻绳,周口市工艺美术大师、川汇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统麻绳编织技艺传承人李春红,串联起传统麻绳编织技艺的过去与未来,编织出周口百姓的幸福生活图景。
11月11日,记者走进李春红的非遗工作室,陈列架上的麻绳作品琳琅满目:缀着“三鱼同首”纹样的挂饰古朴雅致,印刻漕运元素的首饰盒精巧实用,缠绕万字结的茶盘透着禅意。每一件作品都散发着天然麻料的质朴气息,更暗藏着周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密码。
“麻是咱周口的老作物,耐水耐磨,旧时漕运船上的缆绳大多是麻编的。”李春红拿起一个“周口铁牛”迷你挂饰介绍,“我把周口元素的故事编进作品,既是传承手艺,更是留住咱周口人的乡愁。”

追溯传统麻绳编织技艺的源流,其实用基因早在远古便已扎根——先民以“结绳记事”,凭绳结大小区分事务轻重,让麻绳成为记录生活的“原始载体”。唐宋时期,麻绳从“记事工具”迈向生活美学领域,麻编饰物成为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流行元素;明清时期,它进一步渗透日常生活,化作桌椅、箱柜上的精巧装饰,为寻常物件注入手工温度。
千百年来,这项技艺始终坚守“天然”底色:以麻为原料,经多道工序编织的物件,既耐水浸、抗磨损,又环保健康,成为深深融入周口人生活肌理的“实用美学符号”。
李春红与麻绳的缘分,始于童年。“父亲李新民以前靠编麻绳补贴家用,小时候我总在他身边打转,看他把松散的麻线搓成紧实的绳,再编成筐、编成网兜等。”她笑着回忆,那时便觉得麻绳是种有“魔力”的手艺,能变出钱、变出生活所需。
这份童年记忆里的“魔力”,让她长大后一头扎进麻绳编织的世界。她深耕双联结、双钱结、万字结等六种传统结法,更琢磨着为老手艺“添新”——将现代审美与周口地方文化符号融入技艺,开发出团扇、首饰盒、茶盘、手提包等百余种文创产品,让原本的“实用工具”,蜕变为承载生活美学的文化物件。
“让非遗走出工坊,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连接更多力量。”这是李春红始终践行的目标。无论是豫排联赛周口主场的“文旅集市”,还是定期开展的手工课堂,她都以独具匠心的方式,为参与者营造沉浸式非遗体验氛围,让更多人感受麻绳编织的魅力。
豫排联赛期间的“文旅集市”上,李春红带着麻绳作品惊艳亮相。她给观众耐心讲解编织的过程,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为契合体育赛事主题,她特意赶制“三鱼同首”主题团扇、提包。
“‘三鱼同首’是周口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象征团结协作,和体育精神完美契合。”李春红说,不少观众表示“以后看比赛都想带走这‘文化加油礼’”。
除了走进赛场,李春红还经常受邀组织手工课堂,让非遗融入日常。在课堂上,她从文化讲解入手:先耐心讲述“三鱼同首”象征团结和谐、周口荷花代表高洁品质的文化内涵,让参与者深入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周口故事;再细致演示编织步骤,从麻线裁剪到绳结缠绕,每一个环节都倾囊相授。
在她的指导下,周口市某国有保险公司创作的《执扇芳华匠心端午》作品,成功斩获全国系统“建功新时代”第三届创意营销总决赛二等奖,让周口非遗在更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大家动手编织的不仅是作品,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希望我的付出,能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李春红说,看到越来越多人爱上麻绳编织,她便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
在李春红看来,传承非遗不是守旧,而是要让老手艺真正帮老百姓过日子、改善生活。因此,她不仅致力于传授技艺,更搭建起 “技能培训 + 作品回收” 的帮扶机制,让麻绳编织成为助力民生的 “幸福线”。
多年来,李春红常年举办公益培训活动。无论是社区的下岗职工,还是农村的留守妇女,只要有学习意愿,她都免费教学。从基础的绳结打法,到复杂的纹样设计,她耐心讲解、反复示范,直到学员能独立完成作品。
“有位大姐学了半个月,编的‘三鱼同首’钥匙扣销路特别好,特意跟我说‘以后在家门口也能挣钱了’。” 谈及这段帮扶经历,李春红的声音格外有力,眼里满是欣慰。
如今,李春红的公益课堂已成为周口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 —— 在这里,既有漕运历史的生动解读,也有绳编技艺的细致教学,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她编织的麻绳作品,不仅成为周口文化的 “流动名片”,更化作连接非遗与体育、传统与现代的坚实纽带。

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更多周口百姓也通过这门手艺,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对于远在外地的游子而言,见到这些麻绳作品,也会生出浓浓的乡愁。
阳光透过工作室的窗户,洒在李春红指尖的麻绳上。她手中的麻绳灵动舞动,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周口的千年故事;而她织就的,不仅是非遗传承的崭新图景,更是周口百姓民生幸福的温暖希望。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杨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