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己亥年腊月二十七,周口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流调组组长张林像平常一样上班。
上午9点,一天前刚刚成立的防治专家组突然被召集起来,说是市五院报告了一个病例,症状很像新冠肺炎,需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疫情就是命令,由于是首次流调任务,领导决定派流行病科科长蒋文、免疫规划科科长李彦勋和艾滋病性病防治科科长张林前往。
9点10分,他们带齐物品,驱车向市五院出发。
在医生办公室,他们与值班医生接上头,收集病例信息。患者刘某,男,49岁,现住商水县邓城镇林村,1月9日从武汉返乡,14日出现发热,体温38.5℃,血常规检测和胸片均不能排除疑似病例。
洗手、戴帽子和防护口罩、穿防护服……10点30分,他们走进单间隔离病房。患者刘某是一名中年男性,精神状态尚佳,还算配合,但也有顾虑。患者反复跟张林等人说,自己不会被感染。特别是问到其家人情况时,患者的顾虑更重,不想家人被“打扰”。
他们按照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一步一步详细询问患者返乡行程、就诊记录、密切接触史等情况,并反复核实,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很快,他们就理清了线索。
患者刘某于1月9日乘火车自武汉至漯河,然后乘公交车返乡,回家后与妻子和4个儿女住在一起,除去谭庄镇集市买过一次年货外,再也没有其他外出历史。1月14日,刘某出现发烧症状,后去侯庄诊所和谭庄镇王某某卫生室就诊,不见好转,20日下午到市中心医院治疗,专家会诊不能排除新冠肺炎,遂转至市五院。在调查刘某的密切接触者时,由于对谭庄镇一带不熟悉,他们反复询问患者就诊的侯庄诊所位置和医生情况。刘某记得不是太清,就记得在漯河到周口的路上,位于一个加油站旁。
完成初步调查,回到单位,已经快中午12点了。简单吃过午饭,蒋文留在单位整理流调资料,统筹下一步工作,张林和李彦勋再次出发,继续排查追踪密切接触者。
下午1点,他们到达商水,与县疾控中心流调人员和消毒人员一起,奔赴谭庄镇和邓城镇,决定先去谭庄镇王某某卫生室,然后去侯庄诊所,最后去患者家中调查。
下午3点多,他们到达谭庄镇街中的王某某卫生室。只看了一眼,张林的心就突然一沉,因为诊所医生没有穿工作服、戴口罩。张林等首先查看诊所的就诊记录,试图通过记录找寻患者刘某的就诊情况。然而,诊所12月份以后的门诊记录都没登记。正一筹莫展时,张林等突然发现诊所的输水处方上留有患者名字,便立即从1月15日起一张一张查找,终于在17日的处方上找到了刘某的名字。经诊所医生确认,患者刘某于17日、18日两天在这里输水。张林等随即调取了诊所这两天的输水处方,发现在这期间共有13人在此就诊。登记完毕后,张林等又遇到了一个大麻烦,处方上仅有患者的名字和年龄,并没有住址和联系方式。上哪儿去找这些人?最后,张林等决定,由商水县协调公安等部门,对这13人进一步进行排查。
做完这些工作,张林等又沿着周漯公路查找侯庄诊所。当到达所谓的侯庄收费站时,张林等却懵了,因为收费站附近竟有两家诊所。张林只好再次拨通患者电话询问,终于确定了诊所并进行了调查。好在这家诊所的医生防护意识较强,接诊刘某时全程戴有口罩。同时,刘某也仅仅在此拿了点药,就离开了。
晚上6点多,张林等赶赴这次调查的最后一站——商水县邓城镇林村,到了位于村头的卫生室,村医刚好是患者刘某的堂哥,对刘某情况基本清楚。随后,张林等再次核对患者的家庭情况后,决定对其家庭场所进行无缝隙消毒。在与患者妻子和子女谈话中,张林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患者刘某是周口市区某医药公司驻武汉销售人员,经常出入武汉各医疗机构。这个重大信息对于判定患者的感染原因和持续追踪其同事中的密切接触者起到了关键作用。
回到商水县城,已经是晚上9点,张林等又对谭庄镇王某某卫生室与患者刘某一起输过水的人员进行排查。张林等建议,要尽快关注武汉返乡人员,给每人发放体温计,每天测量体温,密切观察变化。幸运的是,市委、市政府率先实行了武汉返乡人员管理,详细制订了返乡人员精细管理方案,为全市的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
返回周口,张林等结合防控方案,确定患者家属5人和谭庄镇王某某卫生室2名医生和同时输水的13名病人为密切接触者,并决定第二天一早继续排除周口市区某医药公司的密切接触者。
尽管这一天收获颇丰,但张林等却没有一丝喜悦,心情反而愈发沉重。他们知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拉开序幕。(记者 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