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深爱武术文化,藏于深山修练,学成后去香港表演武术、当老师;现今,他是一位“赤手空拳”的慈善校长。角色的转变,没有落差,只有满身的正能量。刚柔并济的他教孩子们习武、照顾孩子们饮食起居;为了筹集办学所需的资金,他到工地上打零工,他用沾满泥土的双手,谱写出一曲至深的颂歌。13年间,他靠打工办学,先后资助1000多名贫困儿童和180名孤残孩子,40名受资助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他,就是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农民工好校长”的马刚。
今年40岁的马刚,是河南项城市官会镇昌福学校校长,人如其名,十几年来,一直用“马”的精神和“刚”的韧劲干事。其先后荣获河南好人、周口市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第五届河南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因为他,孩子们漂泊的心有了温暖的港湾
舍业取孝,有情重义。2001年,正当马刚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老家年迈的母亲却身患重病,为尽孝道,他毅然离港返乡照顾母亲。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母亲的病情得到缓解。2002年春节,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刚看到村里的一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居住,常年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不说,还缺少良好的教育。触景生情的他,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深知农家孩子没有知识的苦处,经深思熟虑之后,决心用自己多年的积蓄筹办留守儿童学校。
2002年8月,在多方的支持帮助下,他终于赶在秋季开学前经项城市教育部门批准,在项城市官会镇投资近200万元办起了官会镇昌福学校,成为附近十里八村留守儿童、贫困孤儿的家园。
“学校里有兄弟俩,大的叫王海生,今年7岁,小的叫王海俊,才刚刚5岁,他们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一发病就打人,孩子的妈妈被打跑了,可怜的孩子跟着失去劳动能力的爷爷奶奶,不仅衣食没有保障,而且时不时还会遭到患病父亲的毒打。”在昌福学校,像王海生这样的孤残贫困儿童还有很多,马刚的神情里透着无奈。
角色周而复始地转换只为多帮一个孩子
“我收留了这些孩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学校不仅给他们免去所有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还要资助他们以后上高中,读大学,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马刚说。
学生增多,开支加大,学校开始出现负债运转。为了学校和孩子,无奈之下,马刚找来当地一些有爱心的农民工,组建了施工队伍,因缺少资金,他不能置办机器,只能干些墙壁粉刷之类技术含量小的粗活儿、重活儿。
工地、学校,农民工、校长,位置和角色周而复始地转换着,一轮就是十来年。为了多挣些钱,马刚和其他工人一起,扛水泥、运材料、爬脚手架,累得实在受不了了,就躺在沙土堆上打个盹儿。他常常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在这里,你只是一个为别人打工的农民工,为了学校那些可怜的孩子们,你必须坚强。
这些年,马刚就是靠组织农民打零工维持学校的开支和贫困孤儿生活的。挣到钱后,他立即脱掉又脏又破的工作服,把脸洗干净,到商店买回孩子们所需的生活、学习用品,满脸笑容地出现在孩子们当中。
十三年,虽然有失,但内心里受益满满
2011年,马刚带领近百名农民工,在周口市区“万达·熙龙湾”的房产项目工地做外墙保温。“当时承包的建筑商是浙江上虞市德盛建设集团,谢伟祥经理负责我们的工资。”马刚说,两年内谢经理一方欠他们劳务费共计200多万元。但是到完工结账时,却突然找不到了谢伟祥,直到目前欠款仍然没有索要回来。
得与失,就像是各置于天枰两端托盘中的物品。一旦取出一端的物品,另一端就要下坠。13年来,马刚失去了很多,妈妈走了,自己的功夫梦破灭了。13年来,马刚也得到了很多,跟他习武的申玉强,在国际散打比赛中获得冠军,六年级孤儿刘军杰,在汉字英雄全国大赛中晋级为汉字秀才。李阿芳、李莉丽等近20名学生考入了郑州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每每想到这些,马刚心里很是欣慰和满足。
呵护孩子,助其成长。这些年,马刚资助贫困儿童和孤残儿童的事,在河南周口城乡被传为美谈,有40名受资助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深造。“我确实失去了很多,但我也得到了不少,传递了善爱,孩子们的一声声呼唤、一句句问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真真切切知道他们不容易,我要倾尽一生精力为乡亲们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感恩社会,回报家乡!”
去年,马刚又捐资12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村民们行走在平整的道路上,脸上透着说不出的喜悦。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