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天前,“7.20”洪水给河南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全省人民奋勇当先,勇战洪魔,夺取了胜利。值此涉水区域群众家园重建、恢复生产重要关口,河南周口市的收藏家云龙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一口乾隆十三年铸造的龙王庙镇河铁钟。
据藏家介绍,此件器物是其祖上五十年代在北京治病期间,从一位病友手中淘换而来。
该钟材质为灰白生铁,高50里面米,口径为120厘米,肩颈110厘米,重66.9斤。
钟身铸造铭文38字,共分四面,二面是铭文,二面是花卉图案。铭文分别是“龙王庙铸钟功德施主”以及功德人名字和“乾隆十三年吉日铸造”。钟顶呈半球状,顶部开有四个不规则圆孔。钟体呈圆筒状,整体折肩,外撇弧度较小。钟面底口为八瓣莲花。
让人咂舌的是,钟的顶端蹲着的一尊雄狮,狮子前爪与钟顶连为一体,后两只腿蹲坐在钟顶端。狮子整体线条流畅,两眼慈和,做工细腻。狮鼻隆起,狮子脖子上有项圈、佩玲悬挂,其中脖子正下方的铃铛恰是一个活口,狮子头部可以掀开,内部可以置入各种香料,燃起后香雾袅袅,腾腾弥漫,煞是吉祥。四爪刚劲有力,仿佛踏下巨石成粉泥。狮尾高跷,尾毛卷结,蕴含威力。狮背上鬃毛分列两排,苍劲刚虬。
钟体中部,平行分布着三道粗弦纹,将钟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三道粗弦纹上下两侧各分八栏,各栏边界较窄,栏内铸有飞舞的栏线。
每个钟耳正上方的钟裙上沿部位各分布有一八卦符号,按照“后天八卦”次序排列。此外,钟体上栏临近钟肩处留有一宽约7cm的带状区域,钟栏宽度独立的区域内铸造有“万寿回纹”(民间俗称“富贵不断头儿”)。
钟裙部在间隔的“乾、坤、兑、艮”四个八卦符号下的钟耳正中铸有6-8个凸起的圆形撞钟座,其中“乾”、“ 坤”两卦符号下部的撞钟点左右分别铸有金线状装饰,并有折枝荷花、折枝菊花、蔓草等纹饰。撞钟座部位偶见铸有与撞钟座直径相当的正圆形边郭,也可作撞钟点使用。
从该器形特征上来看,铁钟的钟裙部位外撇弧度与钟耳弧度均不是很大。钟裙下沿铸有“菱花口”状的双线边郭,上下两道(局部三道)双线边郭各自横向相连闭合,环绕钟裙一周。钟裙部自上沿至钟底口明显加厚,略高于钟体平面。
据史料,铁钟铸造始于明代,至清朝前三代盛行,尤其流行于龙王庙、寺庙及王公贵族重大节庆、祭祀活动纪念。而为龙王庙铸造铁钟祈祷无非是以下愿望:要么是河水泛滥,暴雨倾盆,疫情四起,民不聊生,铸造求龙王发威,抑制灾情,救民众于水火。要么是遭遇旱灾,遍地流火,庄稼绝收,希望龙王庙钟声阅响,带来风调雨顺,保万民幸福安康。而此铁钟,内部顶端并无玲棒(锤),钟顶的蹲狮头部略往右侧,可以上下启合,狮口与身体通透,可供燃香或焚纸之用。
周口市文物考古所文博副研究员高礼祥:这口钟应该是一对儿,钟顶上蹲着的是一只雄狮,另外一只铁钟上面应是一只雌狮,头部往左看。这是当时民众祈祷许愿得到回报后,为还愿,大户人家兑钱铸造的供器、礼器,从狮子可以当做熏炉使用、制作工艺这么精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铁钟名应为“终生威武”“吉祥终身”“富贵一生”,皆取其钟声谐音,狮子是威武、英雄的化身,民间就有驱邪、避祸、震灾(宅)之说。粗略算,这口礼器钟已经248年了,如此好的文物,这么好的品相,实属难得!
周口市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青铜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毛琦:文物是民族瑰宝,不可再生。这件乾隆十三年礼器钟有铭文、有图案、有狮子,又没有破损,具备了完整、完美、完全,有较高的价值要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东西,值得收藏。工匠在铁钟上铸满繁冗的纹饰,并非是单纯的工匠“炫技”,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承与传统传承,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是希望藉此期盼平安与幸福的心理反映。
【长知识】
铁钟铸造,一般要经过工艺设计、制模、翻模、造型、浇铸、清理、修整、着色等8道工序,再试大钟声音,如果达不到意想,就得再经多次打磨,屡次试验,才能圆满定音。
据介绍,好的大贴钟夜间可传音十多公里。古人祭钟,一般选在农历四月十八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紫微帝星的诞辰日,也是祈福的好日子。
【延伸阅读】
1、汉口龙王庙
该龙王庙建于清代早期。据《汉口竹枝词》记载,龙王庙码头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明洪武年间,汉水改道由沌口改为龙王庙出口,龙王庙地段河面狭窄,岸陡水急,船多倾覆,素以险要著称,故有人在此筑龙王庙以祈求龙王爷保佑平安。
1930年,国民政府修路,龙王庙及其牌坊全部被拆。1931年发大水,汉口城整整被淹了两个月,死亡33600人,应验了成语“大水淹了龙王庙”。
新中国成立后,龙王庙码头为武汉市水运公司专用码头。
2005年,武汉市恢复重建龙王庙。原江汉公园扩容近一倍,占地达16500余平方米,更名为龙王庙公园。
2、北京的龙王庙
清代,就将北京的黑龙潭龙王庙、玉泉山龙神祠、昆明湖龙神祠以及白龙潭龙王庙纳入国家祀典。
A、北京白龙潭龙王庙,位于北京龙泉镇三家店村,它也被称为五龙祠。它始建于北宋,清代祠内供奉小白龙以及四海龙王,共计五位,所以也称五龙祠。五龙祠现存殿宇三间,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顶,殿前有楹联,联曰:“宅胜境而灵,川渟岳峙;润群生者广,云行而施”。五龙祠堂前有一座石牌坊,上面有乾隆皇帝题写的“石林水府”。殿外有乾隆、嘉庆二位皇帝亲笔题写的碑文。据记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北京大旱,乾隆派人到白龙潭祈雨,翌日便甘霖大霈。乾隆大悦,拨款万金修庙,次年竣工,并修建了诗碑。光绪二年(1876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奉命重修白龙潭龙神祠。如今,五龙祠旁还建有大坝,坝两侧有两条白龙的雕塑。
在传统民俗文化中,龙非常受人尊敬,而龙受崇拜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被认为能够兴云致雨。因此,唐朝之后历代王朝都有皇帝祭祀龙神的记载。作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千百年来,人们在永定河沿岸修建很多龙王庙,以祈求风调雨顺。而永定河又常泛滥,给人们带来损失,历史上有四位皇帝曾给永定河“赐封”爵位,以求它“不发怒”,永定河就有了专属的“河神”。三家店的龙王庙,就供奉着永定河河神,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数百年来,形成了在龙王庙祭河神的习俗。
除此之外,在历史上,北京的几条大河,如通惠河、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沿河都建有大大小小的龙王庙,其目的同样是为了祈求平安。
如今,随着科技的昌明,人们不再祭祀这些“神”,但北京依然留存有一些龙王庙,它们成为承载着先民记忆的独特建筑。
三家店龙王庙创建于明代,清代三次重修。龙王庙里有精美的壁画,在庙的正殿东西墙壁上,画有“龙君出行图”,为民间庙宇绘画的杰作。
历史上,因为永定河经常泛滥,除了东南西北四海龙王,三家店龙王庙还有“永定河神”像。在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诏封永定河爵位:金世宗封永定河为“平安侯”;元世祖加封“显应洪济公”;清朝康熙皇帝“赐河名曰永定,封为河神”,这也是永定河得名之始;乾隆皇帝加封其为“安流广惠永定河神”。永定河流域的一些龙王庙也供奉过永定河神,但很多神像都没有保存下来。三家店龙王庙里的永定河神像,是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永定河河神像。
三家店龙王庙的六月十三祭河神庙会,始自于清代初年,直到抗日战争之前,庙会长盛不衰。抗战胜利后,庙会恢复,但规模已大不如前。新中国成立后,庙会停办。2010年为了传承特殊的民俗传统文化,三家店村委会恢复了祭河神庙会。
B、北京黑龙潭龙王庙 古代,由于统治者对于龙神的祭祀非常注重,一些皇帝还会亲自去龙王庙祭祀。每年二月以及八月皇帝均会遣官祭祀。从颐和园往西,过了冷泉村,迎面便见一座绿树葱茏的小山,名为画眉山,山顶一座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庙宇赫然映入眼帘,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黑龙潭龙王庙。黑龙潭龙王庙依山而建,整体建筑布局整齐、严谨,碑亭、殿宇层层叠上,建筑主题突出,庙宇殿堂顶部的吻兽,都是龙的形象,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气派宏伟。
据《帝京景物略》记载,“黑龙潭在金山口北,依岗有龙王庙,碧殿丹垣,廊前为潭,土人云有黑龙潜其中,故名黑龙潭。”民间传说,遇到干旱年景,附近数十里的水源都枯竭了,但唯有黑龙潭的流水终年不断。而且,令人惊叹的是,不管天下多大的雨,龙潭中的水也不会涨起,而天旱的时候,不管多么干燥,龙潭中的水位也不会下降。
据黑龙潭龙王庙现存石碑记载,龙王庙兴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建。清乾隆三年(1738年)封黑龙潭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明朝万历皇帝和清朝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来此祈雨、观潭。皇帝来时,銮驾仪仗,前呼后拥,场面分外壮观。为此,殿南还修建了供帝王休息的行宫数十间。
明清两代,黑龙潭祈雨活动规模很大,规格很高。首先要由钦天监选择日期,拟出王公大臣参加者名单和祈雨规模,由礼部奏请皇帝批准,再由翰林院撰写祝文。为表示虔诚,皇帝不乘辇,不设卤薄,躬亲祝帛。据说,乾隆皇帝88岁高龄时还亲临此庙向龙王爷叩头,以示尊重。为此,乾隆皇帝还将此庙的绿瓦换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黄瓦。
昆明湖龙神祠也就是颐和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全称为广润灵雨祠,山门“广润灵雨祠”五字为嘉庆皇帝题写,门内正殿三间,硬山黄琉璃瓦屋面。黄琉璃瓦屋面在颐和园内为最高等级。此处的龙王庙在明代就已经存在,当时只是一座普通的龙王庙,不过其位置非常好。明朝宋彦所写的《山行杂记》中记载:“步西湖(昆明湖旧称)堤右小龙王庙。坐门阑,望湖,湖修三倍于广,庙当其冲,得湖胜最全。”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将龙王庙重新修葺,并命名为广润祠,由此龙王庙祭祀等次逐步升格。修缮之后,这里的“香供着照静明园等处之例办理”。龙王庙修缮后,乾隆皇帝多次到此拈香祈雨或谢雨,并写有多首诗作。乾隆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六十年(1795年)四月,因为祈雨有应,乾隆皇帝“诣广润祠谢雨,增号广润灵雨祠”。嘉庆十七年(1812年),嘉庆皇帝亲赴广润祠拈香,祈雨有应,不仅赐予它“沛泽广生”的封号。
C、北京玉泉山龙神祠,位于玉泉山南坡。《大清会典则例》卷八十四记载:“乾隆九年奉旨封京都玉泉山龙王之神为惠济慈佑龙神,十六年奉旨玉泉山龙神祠易以绿琉璃瓦。”由此可见玉泉山龙神祠的地位也是极高。因为乾隆皇帝对玉泉山水非常珍爱,认为玉泉水是“天下第一泉”,因此他对玉泉山龙神的尊敬也非常虔诚。玉泉山龙神祠落成之后,乾隆多次亲赴其地祈雨、谢雨,遇有旱情还会派遣王公拈香祈雨。
D、北京都龙王庙,北京昌平城东南有两座小山,大一点的山叫凤山,山上植被不多,而旁边一座山,虽然很小,却是郁郁葱葱,这座山就是大名鼎鼎的龙山,山顶处,绿树掩映中,还能够看到一座庙宇,那就是都龙王庙。
熟悉历史的读者,对白浮泉都不会陌生。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大江南北后,定都北京城,改名为大都。此后,郭守敬以龙山脚下白浮泉水为龙头,向西引沿途诸多泉水汇入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颐和园,最后引到北京城的积水潭,最终和京杭大运河相连。这样南方运粮的船只,南来北往的客船、货船,可以直达北京城。因为这条河关系到大都的命脉,于是就在白浮泉的源头、龙山之巅,修建了这座都龙王庙。
明清两代,都龙王庙多有修缮。光绪四年(1878年),京城大旱,官民都去龙山祈雨,后来果然天降大雨,光绪帝下旨,由南书房翰林书写匾额“祥徵时若”,交给李鸿章,并安排人悬挂于都龙王庙,可惜此匾无存。都龙王庙两侧山墙上也有壁画,不过,这不是都龙王庙最初的壁画。据当地老人讲,现存壁画绘制于上世纪50年代,讲述的也是求雨的故事。
北京高碑店龙王庙,元代时,除了在引水工程的源头白浮泉建有都龙王庙,围绕其他水域也建有龙王庙。众所周知,元代开凿通惠河后,在通惠河的主要干线上修建了24座水闸,广源闸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号称“运河第一闸”。
在广源闸下,河北岸的一座小土坡上,有一片茂盛的小树林,其中有一座小庙,名为“紫金观”。小庙只有一间,面向长河,透过庙门缝隙可见龙王像。元代时,此处就有龙王庙,明正德六年(1511年)四月十五日在此立了《重修龙王庙记》石碑,铭文曰:“西山玉泉注为西湖湖水中流至广源闸之北岸,立庙以祀龙王之神,盖欲资其威灵默佑也。”根据记载,自元代起,每逢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运粮船时,都有专职官员到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
在通惠河沿岸,还有一座龙王庙,那就是高碑店龙王庙。提及高碑店,就要说说平津古闸,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亲自勘察选定在高碑店村北,督建运河二十四闸之一的重要闸口“平津闸”,之后元世祖赐名这段大运河为“通惠河”。当时著名的通惠河龙王庙,就在平津闸遗址西南侧。它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明清两代这座龙王庙是专供朝廷和漕司官吏,举办祀祭龙神仪式的重要庙祠。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后来在原址重建龙王庙。重建后的龙王庙,占地面积不大,就是一进的院子,里面有龙王殿,平时去的人不是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