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齐长海
“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看不完说不尽胜利的消息……”阳春三月,“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如期在河南省郸城县世纪广场举行。《朝阳沟》《回龙传》等经典无比的唱段,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腻自然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在每个周末都有演出,在过足戏瘾的同时,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老戏迷段大爷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说,近年来,郸城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积极建设文化阵地,发展文化事业,根植道德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确保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推动美丽乡村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同步提升。
文化资源共享
今年春节,郸城县白马镇老牙行政村贫困户刘老汉过得十分开心。“还是党的政策好,有线电视安到了家里面。以前收不了几个台,现在能收到几十个,一分钱没花就看上了好看的节目!”2017年年底,该县130个贫困村有线电视信号已全部通达,央广无线数字信号实现全覆盖。
“村里近年来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还读上了硕士、博士……”汲水乡大王庄村图书管理员王东海自豪地说,“我感觉,这其中也有我们农家书屋的一份功劳。”
“全县共建成了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7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518个农家书屋,为广大群众陶冶情操、学习知识和科技致富提供了重要平台。”郸城县长李全林介绍。
不仅补齐硬件“短板”,更要送去文化“大餐”。仅2017年,该县就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239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856场次……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来到了每一位群众的身边,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滋润。
群众成为主角
舞蹈《红红火火过大年》、歌曲《孝敬父母》、戏曲《亲家母对唱》……2月9日,郸城县人民会堂,一场由群众自发组织的郸城网络春晚正在上演。与此同时,钱店镇胡楼行政村综合文化广场上,伴随着《今天是个好日子》的优美旋律,吃过晚饭的乡亲们跳起了自编自导的广场舞。
“我们这里的村民几乎人人有爱好。”钱店镇文化站站长王娟介绍,“县里为我们镇选派了文艺骨干,定期开展舞蹈、声乐、戏曲等文艺辅导,不少基层群众已经具备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的能力。”
现在的郸城,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排舞、腰鼓、戏剧、书画等文化活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都十分高涨,曾经习惯观看演出的农民,如今成了参与演出的“主角”。
“要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有,我们积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热切期盼,充分利用‘种文化’活动这一有效载体,不断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县委书记罗文阁说。
据了解,目前该县23个乡镇(办事处)都成立有书法分会、诗词分会,现有国家级书协会员近30人,国家和省级诗词会员126人,《诗韵郸城》《郸城诗词选集》等书刊一版再版;有6个省市县级剧团,创作表演的剧目曾4次获省市最高艺术奖项,以“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为原型创作的现代戏《梦想的力量》在全省巡演。
文明乡风渐浓
走进汲水乡押岭行政村,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行行优美的书法,核心价值观、优秀家风家训、脱贫攻坚政策等内容跃然墙上……这样接地气的文化墙在郸城比比皆是。
“文化墙图文并茂、直观明了,易于百姓理解认知,对于强化群众美德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很有好处。”85岁的书画家李宏亮介绍,全县书画界各级会员有400多人,民间群团书画爱好者近万人,先后为全县23个乡镇提笔挥毫、浓墨重彩美化墙体。
不仅如此,全县“最美家庭”“道德标兵”“孝老爱亲户”“脱贫致富户”“诚信守法户”“清洁卫生户”等评选活动热潮连连,“舞动郸城”广场舞大赛、“醉美郸城”摄影大赛、农民书画作品展等文化品牌活动蓬勃开展,群众在看中感受、学中养成、行中陶冶,孕育出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近年来,郸城先后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宇慧、全国助残标兵王洪生、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张伟等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于秀琴、赵美荣、魏素梅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涌现出全省十大最美护士刘敏、十大敬老楷模刘美英和十佳少年崔佳慧等一批道德模范,激发出社会正能量,彰显出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引领、厚重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