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气质
颍之语
前不久与一位从外地来周口工作的朋友闲聊。他说周口这个地方抓一把空气就能闻出文化的味道,掬一捧泥土就能挤出文明的汁液,有一种不同于他乡的“精气神”,这就是“周口气质”。他曾辗转各地工作、生活过几十年,对周口能有如此好的印象,让我颇感自豪。周口是什么地方?羲皇故都、老子故里,三川交汇、人杰地灵,周口人嘴一张就能说出一串令人心驰神往的故事。这种想法使我产生了说说“周口气质”的冲动。
6500多年的灿烂文明史,作为土生土长的周口人,说她“出身名门、身世显赫”一点也不为过。岁月更迭,虽然告别了“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昔日繁华,但是龙都代有才人出,千年古迹今犹在。太昊陵神圣庄严,老君台古柏添幽,大程书院墨香依然,姓氏文化节、老子庙会、关帝庙会……依旧承载着她的内涵和风韵。底蕴丰厚的文化传承,滋养了周口人的慧根,在这方热土长大的儿女,看起来都是灵性张扬。时至今日,周口的天空仍然散发着阵阵墨香,展现着周口人的聪敏与灵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文化积淀深厚的沃土培养了一代代名家大儒、文人秀士。远有《诗经·陈风》,后有《千字文》的作者周兴嗣,太康的谢氏家族,东汉末年的谋士郭嘉,明朝良相李梦阳……人才之兴,必由教化;教化之明,端赖师儒。扶沟的大程书院,是北宋理学家程颢任知县时兴建的。他尚宽厚、重教化,倡导“乡必有校”,厚植了崇智尚儒、尊师重教、重视人才的根脉。淮阳的弦歌台,是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陈蔡绝粮仍弦歌不绝的地方。尊师重教的好传统,使周口的文气不断聚合,也培育了一代代的周口文人。2015年,中国科学院增选70名院士,仅周口就占2名。2016年摘得本省文科桂冠的周口学子那句“每天唤醒我的不是铃声而是梦想”也让我记忆犹新。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不是正需要这样有梦想的年青一代去砥砺奋进吗?
翻阅一遍周口名人史,热血儿女数不胜数。他们或满腔赤诚为众请愿,或国难当头挺身而出。陈胜、吴广带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冲天豪气,在大泽乡高举“伐无道、诛暴秦”的起义大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革命风暴。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组织抗日同盟军英勇抗日。刑场上他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豪迈诗篇,彰显了周口人的血性。淮海战役中周口人民踊跃支前,上万民众冒着枪林弹雨推着独轮车、抬着担架,为陈、粟大军运送给养、转移伤员。和平年代的周口人民,踏着先人英勇的足迹,继续拼搏献身。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养孤育孤的王宽,2018年在京环保志愿者服务队发起人、“中国好人”李高峰,用他们的默默奉献、无私大爱,感动了中国……
相由心生,气质是情感的外在体现。周口是龙文化、祖根文化、道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我的老师满腹经纶,我的至亲言传身教。我是听着“受鱼致祭”“包拯放粮”等故事长大的,稍一懂事能把“乾、坤、震、巽、离、坎、艮、兑”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更把疾恶如仇、公平公正等道德义理牢记心头。后因工作使然,我走进老子故里——鹿邑,这里上自白发苍苍的老人,下到蹒跚学步的孩童,几乎都能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等古语挂在嘴边。我在这里经历病痛却逢凶化吉,让我更加淡定、坚毅地面对各种困难,正是受了周口文化和家风家教的熏陶。周口人的情怀,就是在这样特有的文化环境中造就的,他们既有大爱也有小情,既关心天下也重视家庭,“奉亲以孝、从事以忠、交友以诚、与人为善”。老人病床前,有儿女悉心照料;客人到来时,主人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邻里乡亲有了困难,大家慷慨解囊相助。爱国、仁孝、重义、顾家的情感风尚,长期吸引他乡的游子热爱和建设自己的故乡。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如今的周口,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她的内在精神和外在气质正在随着新时代发生变化。如今的周口,更像大家闺秀,是秀外慧中的气质流露,不是浓妆艳抹的刻意装扮;像一泓清水,有着“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定力,遵循规律、专注发展,言善信,政善治;像一团晨雾,有着包容厚重的朦胧之美,又不失“青烟翠雾罩轻盈”的生机和灵动;像梦中情人,有“一枝红艳露凝香”的清新,让懂她的人总是“相看两不厌”。七年前我的即兴之作《水调歌头·魅力周口行》随之浮现眼前:“胜日游何处,周口有奇观。羲皇建业福地,薪火六千年。品悟先天八卦,体验农耕渔猎,万姓同根源。碧水千顷浪,暑日可采莲。寻祖根,访大道,探真源。祥云紫气,青牛乘雾出函关。道理天人玄妙,德贯古今经卷,廖廖五千言。远客且留步,陈酿正开坛。”
|